近几年,特别是近五年的公司,尤其是创业的互联网公司扎堆情况特别明显,已经与当年的BTA能在各地同时发展的情况彻底不同了。当然传统观点认为扎堆后资源集中,发展成本低这点没有错,今天不谈这个方面,想从公司组织的协作变化谈起。
我曾经在《一本正经地调侃》(出门左转查看)中表达一个观点,其实也是我借来的观点:未来社会分工精细化会越来越高,社会协作体系会越来越发达,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每个人只需要一个技能就能活的很好,通过社会的分工协作来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
对,没错,就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伟大的事业都是由各个精细领域的最优秀的公司组合而成的,而有能力运用资源来完成这种组合就意味着离成功很近了。现在成功创业公司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组装者”,而不再是过去创造者。在创造者的思路里,我要自已完成生产一件产品的所有事情。但是在“组装者”的眼里,我只需要完成协作角色的扮演者就行了,只要当好这个角色,意味着离成功很近了。
既然单说空洞的理论难以理解,我们就拿小米手机来说好了,小米手机2010年创业的时候只有14人,然后半年就做出了工程机。我们知道它从软件到硬件没有一件是自己生产和制作的,系统用了安卓,硬件找了各个领域的厂商供货,然后在深圳找个代工厂一拼装,搞定。如果单纯从生产者角度来看,完全自主生产这样一款手机估计是件不可完成的事,因为那将是耗费多年和不可估计的资金的事。但在一个高度协作的体系中,十几个人半年就可以搞出来了。
为什么“组装者”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在用整个世界中最好的人才和最牛逼技术,最关键的是用这些东西只需要付出极小的成本;其次这种方式带来的研发成本人员费用支出大幅度下降,出成品的周期大幅缩短。这样不仅能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市场上,而且人员的目的性会相对简单和专注。
现在再来看公司组织的协作变化,就是一个公司在扮演“组装者”来协同各领域最优秀的资源完成一件事,这种变化是近年的趋势,什么,我是怎么知道的?我不知道,但有人知道,就是那帮拿真金白银做投资的VC,我只需要阅读他们的投资报告就行了。既然这种变化已经形成,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扎堆呢?不扎堆不也一样能享受到最好的资源么?
这就得说另一个方面了——速度。大部分公司依赖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低,你搞个东西出来,我分分钟就可以模仿一个一样的东西出来。所以要做到不被抄袭者弄死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跑的足够快。快到所有人都赶不上,快到大公司刚反应过来要收购你的时候发现已经需要巨资了。以前有一个一万小时理论,说的是精通一门技术只需要一万小时,但著名风险投资人王煜全算过另一个公式,就是在现在开放的技术格局下,只需要4个月就可以办到。就是说不管你再牛逼,你最多领先别人4个月的时间。当然这里只是说生产一个成品出来,至于你自己独特的市场营销,以及后来做大后形成的平台效应那都是后面的事了。
既然时间这么宝贵,既然要求互相的连接速度这么快,哪还有机会允许你今天飞到美国一谈谈半个月,明天为组装跑到深圳一找找一周。虽然这也很快,但更快的方式是把公司建在你身边,迅速与周边最牛的公司、技术和人建立连接。于是杭州的阿里周边出现的创业公司大部分都是与电商有关的,深圳集中的都是电子和游戏相关的,互联网创业则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为什么?因为要抢时间,为的是要比对方更快接触到最顶尖的资源。
上面说的都是空间上的扎堆集中,其实这种效应带来的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出现在时间上也相对很集中。原理同空间集中一样,某个方向的技术成熟后,想乘这个风的优秀人才多的是,在御风而行的时候自然就会分化出更精细的领域,而这些基于相同技术一个方向的分化又反过来会加速技术本身的发展。最近比较显著的例子是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方向,未来5年一定会有这方向的大批优秀公司出现。
所以你看,正是公司协作方式的变化,间接导致成长速度的变化,再间接导致时间上的相对集中,最终和资源配置互相影响,让公司,特别是好的公司容易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扎堆出现,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有可能成功,这不是这些CEO们的主观决定,而是公司组织的协作方式变化决定的。
存乎一心:
当你想创业做一个项目的时候,与其想我如何创造/制造一个产品出来,不如想我如何利用现有的许多技术“组装”一个产品出来。组装的这个产品更酷,也会更让你接近成功。
如若不信,扫码关注!
©原创申明 | 微信公众号“如若不信”和本博客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及完整标明原作者/链接的转载,若有其它形式转载请先联系,谢谢!